以政策性融资担保助推普惠金融

    来源:宣城振宣集团     浏览:


融资担保对发展普惠金融,促进资金融通,特别是解决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政府积极构建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引导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深耕普惠金融领域,多元化、多维度加强对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支持,对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当前,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借力政策性融资担保助推普惠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保经营、稳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精准定位要有“高度”。为缓解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然而,普惠金融发展的目标与现阶段的信贷服务实际覆盖面之间存在差距,这就需要融资担保机制特别是政策性担保机构发挥桥梁促进作用。地方政府要引导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坚持普惠性和准公益性功能定位,聚焦主业,坚守扶小微、广覆盖、低费率、可持续的原则,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要求重点扶持单户担保金额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和“三农”客户。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下,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要适时调降担保费率,切实有效降低小微企业和“三农”综合融资成本。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考核上淡化盈利要求,着重考核小微企业和“三农”数量及占比、放大倍数、担保费率和代偿损失率等指标,鼓励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低成本、高效率担保服务。政策支持要有“温度”。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整合各级财政资金、民营经济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市县配套专项资金和省担保集团增资资金,建立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国有资本持续补充机制。例如,合肥市打造了以兴泰担保集团为主体的市级融资担保平台,通过以股权为纽带、以业务为抓手,将原本散落分布、各自为战的融资担保机构,编织成高效运行的市县区域和业务领域双覆盖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网络,有效增强了全市融资担保体系的服务小微和抗风险能力。地方政府要将新型政银担合作成果纳入本级政府性资金存放商业银行考核、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评、政策性担保公司监管评价以及相关企业年度考核,以制度激励保障试点银行和担保机构参与新型政银担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性作用。对依法合规经营、年化担保费率不高于国家规定标准、融资担保放大倍数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以上、且完成政银担年度目标任务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要给予担保费补贴支持。创新服务要有“深度”。根据小微企业行业、发展阶段等特点,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可以通过“融资+”创新增信,积极推动担保产品创新,推出诸如创新贷、惠农贷、科保贷、投保贷、专利贷、文化创意贷等特色产品。科技企业较多的地区,可以探索设立科技融资担保公司,精准支持民营小微和科技企业融资。同时,要持续发力推动融资担保服务模式创新,多举措引导银担机构在小微金融服务上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融资担保机构面对的都是银行不愿意直接放贷的企业,在当前经济状况下,收益与风险不对称更为突出。为保持融资担保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早在2014年安徽省就创新推出了政银担贷款模式,也称“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该模式改变了由融资担保机构承担全额代偿风险、政府补贴融资担保机构的传统模式,打破了过去银担合作中银行不分担代偿风险的惯例,引入政府、再担保、银行共同分担风险。各地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探索创新合作模式。持续发展要有“广度”。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要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精准度,推动建立担保项目共享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自主深耕产业领域,研究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不断提升自身的产业服务能力,形成担保行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客群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创新政策性担保行业流动性管理模式,推动成立担保行业保障金运营机构,打造“政保银担”四位一体合作体系,为政策性担保机构提供流动性管理和特殊资产管理服务,有效拓展行业不良资产处置渠道,提升处置效率,缓释存量风险,有效降低行业流动性压力。科学监管要有“力度”。要坚持审慎监管与分类监管并重,健全完善地方融资担保机构监督管理配套政策,明确地方金融活动的准入门槛、监管责任、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发挥融资担保监管信息系统定期报表报送、资本金监测、高管履职备案、企业约谈、监管联席会议分工联审等制度作用,实现融资担保机构风险全流程管控;建立监管评级指标体系,加强年度现场检查、企业信用评级、监管计分结果应用,按照扶优限劣原则,对依法合规的机构支持其做大做强,对存在违规行为的机构,从严监管督促其整改到位。同时,还要推动建立担保行业培训制度,常态化开展担保机构专题培训、准入资格考试等工作,全面提升机构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行业发展营造诚信有序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