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 稳住经济大盘 一论坚决落实金融支持稳经济工作措施

    来源:宣城振宣集团     浏览:


       稳住经济大盘,已经成为近期多次重磅会议的核心议题。5月25日,国务院以此为主题,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保市场主体以保就业保民生,保护中国经济韧性,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实现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业已积极行动起来。5月23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召开主要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提出要“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基本盘”。同日,人民银行还召开了全系统货币信贷形势分析电视会议,强调尽快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各项金融政策,将今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与金融机构共同担负起金融支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的重任”。
 
       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4月份,人民银行通过降准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宝贵的金融“血液”。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提高了货币政策的精准性、自主性,推动复工复产、保市场主体、支持低碳转型、煤炭保供和科技创新。
 
       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从4月份经济数据来看,部分指标出现回落,经济增长面临相当大的压力。4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对此,稳健的货币政策仍需靠前发力、精准发力,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住经济大盘。
 
       稳住经济大盘,要求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稳定增长。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坚持实施正常货币政策,既避免了严重通货膨胀干扰经济增长,又使得我们在经济遇到下行压力时有条件、有空间采取适当措施及时应对。相比欧美一些国家,中国的政策空间足,回旋余地大。面对当前多种不确定因素,要深入研判流动性供求形势,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提高操作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稳定好市场预期。
 
       稳住经济大盘,要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当前经济环境复杂,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对政策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水漫灌”有推高通胀之虞,更无法真正缓解当前经济发展的“堵点”与“痛点”,因此,务必要瞄准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对症下药”。人民银行此前的操作,即是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小微、“三农”、绿色发展和制造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一方面起到纾困救急的短期应急作用,另一方面更好支持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长期转型需要。
 
       稳住经济大盘,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畅通直接影响政策效果。近几年来,人民银行一直在不断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体系,在稳定银行负债成本、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方面收效明显。数据显示,今年以来,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分别下行,而1至4月份企业贷款利率为4.39%,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保持在有统计记录以来的低位。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要积极优化风险缓释、激励评估和资金保障等多项机制。5月26日,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旨在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提升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
 
       要稳住经济大盘,不能仅靠货币政策,还需要各方面协同发力。自今年4月份以来,由于信贷需求较弱,大量流动性淤积在银行间市场。基于这种情况,各级政府应当抓紧落实已出台的政策,积极培育和激发实体经济信贷需求,积极挖掘新的项目储备,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对接新的有效信贷需求,从而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让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在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引导下,金融系统要做好总量支持的“加法”、融资成本的“减法”、政策效应的“乘法”和各项费用的“除法”,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金融环境,共同担负起金融支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的重任。